时光倒回2005年7月,当第一缕暑气漫过江苏高淳的鱼塘,10位佩戴着党员徽章的教授踏上了一条“科技兴渔”之路。没有红毯,只有塘埂的泥泞;没有掌声,只有水波的回响。他们用双脚丈量渔区的渴望,用知识破解“一只螃蟹的困境”——这,便是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的起点。
从西藏高原冷水鱼养殖到宁夏盐碱地“鱼稻共作”,从云南病害防控到长三角智慧渔业,每一处都留下了教授博士服务团科技赋能产业、知识惠泽民生的生动实践。二十年里,服务团的人儿换了一茬又一茬,但初心不曾有变。今天(7月2日),他们已然踏在了今年暑期科技下乡的路上。
“碧水丹心二十载·科技兴渔新征程”教授博士服务团20周年暨2025年暑期科技下乡出征仪式
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,自2005年以来,服务团始终高擎“把论文写在祖国江河湖泊上”的信念火炬,足迹遍及30个省市,深入446个涉渔县,累计组织267期培训班,培训渔民近2万人次。他们不惧酷热难耐,无畏山高水长,躬身塘口鱼池,扎根田间地头,用科技指导生产,用知识改变命运,用真情温暖人心,为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。
“他们不仅是科学家,更是乡村振兴的‘摆渡人’。”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动情地说。
今年教授博士服务团的出征仪式上,记者听到了一个个“科技兴渔”的故事和期盼——宁夏贺兰县肯定盐碱地渔业技术成效,期待攻关“以渔治碱”新模式;江苏铭治集团聚焦河蟹技术攻关以打造产业生态圈;长生鸟集团期待通过珍珠蚌良种联合培育打破高端种源“卡脖子”困境……
在这个特殊的年份,上海海洋大学科技服务专家与20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,覆盖全产业链创新需求,累计金额达近3000万元!这些项目既有“从0到1”的原始创新,也有“从1到N”的成果转化,体现了服务团破解真问题的决心。
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黄旭雄透露,今年组建了12支专项团队,聚焦长三角和渔业产业发展,包括千岛湖渔产潜力评估、凡纳滨对虾疫病防控等20个课题,100%直接对接签约项目需求,打通“科研发现问题—服务解决问题—实践培养人才”的闭环链条。
“我们小组已经提前完成预调研,紧跟科技服务专家的脚步!”上海海洋大学“元鼎班”学生米嘉乐充满干劲。服务团所凝聚的力量,不止于教授、博士,更在于持续接力、代代传承的青年力量。二十年来,近2000人的青年学子,在这“行走的课堂”中做到了“沉得下、能吃苦、懂技术、肯创新”。他们在渔区调研、在塘边授课,在广袤田野这本“无字之书”里学真知、练本领、长才干。
新民晚报记者获悉,服务团已指导学生斩获“挑战杯”一等奖等国家级荣誉40余项配资理财,参与研发专利30余项。毕业生行业就业率高达82%,迅速成长为科研院所和产业一线的中坚力量,越来越多青年将“知农爱农兴农”融入血脉。服务团也荣获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、两度入选全国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、上海市工人先锋号、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等荣誉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